Chapter 1 研究组介绍

1.1 基本组织结构

1.1.1 团队研究方向

  1. 流域水文模型:描述和模拟流域内的水文循环过程、确定模型参数的最优值、改进模型结构和方法以提高模型精度和适用性,以及将模型应用于水文预测和水资源管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2. 洪水预报: 洪水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水文观测和数据分析,洪水预报模型的建立和优化,洪水预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3. “大气-陆面-水文”耦合模拟:将大气模型、陆面模型和水文模型相互耦合,对大气、陆面和水文过程进行综合模拟和分析,以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4. 数据挖掘与深度学习:气象预报和气候模拟、气象图像处理、气候变化分析、土壤水分预测、径流预测、洪水预测。
  5. 寒区水文学:研究极寒地区水文过程、水文特征、水资源利用及管理等问题的学科,主要研究冰雪过程、融雪径流、冻土水文过程、寒旱区生态水文等内容。

1.1.2 单位介绍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www.nieer.cas.cn)是我国专门从事高寒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重大工程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其主要研究领域(如冰川、冻土、沙漠、高原生态、盐湖、油气地质和资源环境信息等)均处于国内引领地位。本院目前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数据中心,20个甘肃、青海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6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实验站,19个中国科学院和研究所级野外观测研究实验站。

1.2 身份角色

1.2.1 团队负责人

科研团队负责人(Principle Investigator)是研究团队中的核心成员之一,其角色和任务非常重要。以下是团队负责人的主要角色和任务(参考chatGPT的回答):

  • 领导者:团队负责人应该担任领导者的角色,确保团队的目标和愿景得到清晰的阐述,并且指导团队朝着这些目标和愿景前进。他们应该能够鼓舞团队成员,激发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在项目中表现出色。

  • 协调者:团队负责人应该能够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确保所有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并且工作合理分配。他们应该与团队成员沟通,了解每个人的进度和工作状态,以便及时调整团队的计划和目标。

  • 管理者:团队负责人应该能够有效地管理团队,包括资源分配、预算管理、时间管理等。他们应该能够制定计划和目标,并监督团队成员的执行情况。此外,他们还应该能够解决团队成员的问题和冲突,并与上级或其他团队保持联系。

  • 战略家:团队负责人应该具有战略眼光,能够分析团队所处的地位和行业趋势,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他们应该能够推动团队不断创新和进步,并与其他团队进行合作,以实现更高的目标。

  • 培训者:团队负责人应该是一个有效的培训者,能够培训团队成员并帮助他们提高技能。他们应该能够识别团队成员的优点和弱点,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反馈,以便他们能够不断成长和进步。

  • 资助者:团队负责人要负责从外部获得足够多的经费,以支持团队成员的工资和科研资源需求,并且为团队未来研究做好技术储备。

总之,团队负责人的角色和任务非常重要,需要具备领导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战略眼光和培训能力。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够推动团队不断创新、进步并实现目标。

1.2.2 科研助理

科研助理是科研团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通常是学生或新入职的科研工作者。其主要职责如下:

  • 协助科研工作:科研助理主要的工作是协助科研团队进行研究工作,包括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在研究项目中,科研助理通常需要配合团队成员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并且积极主动地向团队成员寻求帮助和指导。

  • 组织和管理研究材料:科研助理需要负责管理研究项目的各种材料,包括文献资料、实验记录、数据结果、研究进展报告等。他们需要确保这些材料有序、准确、完整,并且可以方便地被团队成员查阅和使用。

  • 支持团队的学术活动:科研助理需要支持团队的学术活动,包括组织和参与学术研讨会、讲座、学术会议等。他们需要与团队成员合作,制定学术活动计划,协调各项细节,并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 学习和掌握研究技能:科研助理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研究技能,包括实验技能、数据处理和分析技能、文献检索和阅读技能等。他们需要通过自学和与团队成员交流互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总之,科研助理在科研团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协助团队成员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并且积极参与团队的学术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为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做出贡献。

1.2.3 博士生

博士生的核心职责与使命:

  • 推进原创性研究课题:博士生应聚焦创新性科研攻关,系统开展从理论建构到实践验证的全链条研究。具体包括:系统梳理领域前沿文献、构建理论框架与技术路线、严谨实施实验/实证研究、运用先进方法进行数据解析,最终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完成从知识消费者向知识生产者的转变。

  • 深度参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博士生需主动融入学术生态网络,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学术沙龙、跨机构合作等多元形式,在学术对话中实现知识迭代。应注重学术成果的会议报告、墙报展示及期刊发表,在学术争鸣中完善研究设计,同时培育学术网络资源。

  • 构建系统性研究能力体系:博士生应着力打造包含”理论建模-方法创新-技术实现-成果传播”的完整能力链。重点强化文献批判性阅读能力、跨学科技术方法迁移能力、多维数据分析能力(含计算建模与统计分析)、学术成果凝练能力(涵盖SCI论文撰写与基金申请),并通过持续性的学术训练实现科研素养的层级跃迁。

  • 参与科研团队管理:作为团队骨干,博士生需承担科研项目管理职能,包括:制定研究进度路线图、统筹实验资源分配、协调跨学科合作接口、编制阶段性研究报告等。应培养项目管理的系统思维,在质量把控、进度协调、成果整合等环节发挥枢纽作用,推动团队形成规范化、高效化的运行机制。

  • 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博士生应扮演导师助教角色,通过构建”传帮带”培养体系,指导本科生/硕士生完成从科研启蒙到独立研究的过渡。重点培养后学者的问题发现能力、实验设计思维、学术写作规范,建立定期组会汇报、文献共读、数据互审等培养机制,同时注重学术价值观塑造与科研诚信引导。

博士生兼具研究者、创新者、管理者、教育者等多重角色,既是学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又是协同创新的关键纽带。通过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产出标志性成果、培养科研后备人才,既实现个人学术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更为学科建设和团队发展注入持续动能。这种多维度的成长轨迹,最终指向独立科研工作者和未来学术领袖的能力塑造。

1.2.4 硕士生

硕士生是科研团队中重要的成员之一,其职责包括:

  • 构建系统性知识体系‌: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进阶课程矩阵学习,重点突破专业核心课程(含领域前沿专题、方法论训练模块等),系统掌握学科范式与关键技术。需注重理论工具与实证方法的有机融合,通过课程论文、项目实践等形式实现知识迁移,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
  • 科研项目协同攻关:作为科研梯队的生力军,硕士生应深度参与团队项目的全流程运作: ▸ 在预研阶段承担文献图谱构建、技术路线图绘制等基础性工作 ▸ 在实施阶段介入实验参数校准、数据采集标准化等关键技术环节 ▸ 在总结阶段参与成果可视化呈现与辅助性论文撰写 需主动建立与导师、博士生的跨阶段协作机制,在项目实践中培育科研协作意识。
  • 研究实践:硕士生须经历从研究设计到成果产出的完整训练: ① 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研究假设提出与技术可行性论证 ② 制定分阶段研究计划并严格执行进度管控 ③ 运用专业工具(如SPSS/Python/R等)实施数据清洗与基础分析 ④ 遵循学术规范撰写学位论文,重点呈现方法论严谨性与结论可靠性 该过程需同步提升独立研究能力与质量管控意识。
  • 融入学术交流网络‌:硕士生应分层次参与学术共同体互动: ● 基础层:定期参加实验室组会汇报、跨校工作坊等,培养学术表达能力 ● 提升层:在领域内区域性学术会议进行墙报展示或分组报告 ● 进阶层:参与学术期刊论文的辅助撰写与修改反馈 通过阶梯式参与实现从学术消费者到初级生产者的角色过渡。。

硕士研究生兼具科研学徒与项目执行者的双重属性,其培养过程强调”课程奠基-项目牵引-论文驱动”的发展模型。通过参与团队攻关任务、规范化学术训练、渐进式学术输出,既为课题组注入新鲜动能,又为个人职业发展(学术深造或产业研发)构筑能力基石。这种承上启下的定位使其成为连接本科通识教育与博士创新研究的关键枢纽,在科研生态系统中发挥人才培养的桥梁作用。

1.2.5 客座研究生

客座研究生或联培研究生,指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不属于该机构但在该机构进行短期或长期学术研究的学生。他们可能是来自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交换生,或者是参与合作研究项目的研究生。

本研究组不仅可指导客座研究生顺利发表学术论文、完成学业,同时能够为客座研究室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生活补贴,为未来科研之路加分。

客座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本组研究生一致,但管理规则和成果归属方面存在差异。

客座研究生基本管理规则如下:

  1. 资格确认:客座研究生需要获得原培养单位导师的许可方可具有客座研究生的资格。
  2. 工作地点及期限:客座研究生的研究工作需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进行,研究期限为15至36个月。
  3. 指导教师:客座研究生将由本组导师和原培养单位老师共同指导,以完成硕士毕业所需的期刊论文和毕业论文。
  4.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可以与已开题的硕士论文方向不一致,选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5. 期刊论文发表:发表的期刊论文可以以原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原培养单位导师和本组导师共同担任通讯作者。
  6. 研究资源:研究生可以使用本单位提供的数据、模型和计算资源进行研究。
  7. 条件保障:客座研究生将获得办公空间、电脑、网络和计算资源等必要的支持。
  8. 野外工作保障:参与野外工作会获得相应补贴,并购买野外商业保险。
  9. 生活补贴:研究生的生活补贴将根据其在西北研究院的学习和工作表现发放,薪资标准不低于原培养单位同级别研究生。
  10. 住宿条件:客座研究生将获得与西北研究院研究生相似的住宿条件,住宿费用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11. 医疗保险:本单位的医疗保险不适用于客座研究生,因此医疗保险由原培养单位负责。
  12. 安全规定:在兰州学习期间,必须遵守西北研究院和原培养单位的保密、防疫和安全规定,并及时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13. 问题解决:遇到学习、工作或生活上的困难或疑问,应立即与本组导师或原培养单位老师联系。
  14. 行动自由:如需进出兰州,必须提前通知导师并获得明确同意。
  15. 报告制度:客座研究生至少每月向原培养单位导师报告一次在兰州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16. 退出机制:如对在兰州的生活、学习或研究工作感到不满意,可选择退出。若决定退出,需在离开前一个月告知原培养单位导师并取得同意。

1.3 硕博士差异

1.3.1 研究目标的本质差异

  1. 硕士:聚焦已知领域的知识应用与技术优化
    • 通过改进现有方法(如算法调参、数据增强)解决具体问题,强调方案的工程落地性
    • 研究路径遵循成熟范式,成果价值体现在技术指标的提升(如检测精度优化15%)
  2. 博士:探索未知领域的原创突破
    • 需构建新理论框架或颠覆性方法(如开发具备数学证明的创新算法)
    • 研究成果需填补学科空白,引用量通常为硕士论文的8.3倍以上

1.3.2 能力培养的进阶路径

硕士培养维度 博士培养维度
知识体系 专业核心技术的系统掌握 跨学科知识迁移与理论重构能力
研究方法 规范执行预设方案(如3种算法对比实验) 自主设计研究范式(含实验路径创新)
思维模式 解题思维:在限定条件下优化方案 出题思维:定义科学问题并开发验证工具

1.3.3 成果产出的层级要求

  • 硕士论文
    • 侧重研究过程的完整性(如文献综述占30%)
    • 创新性要求限于局部改进(如现有模型适配新场景)
  • 博士论文
    • 需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提出新型深度学习框架)
    • 原创性成果需经受国际同行评议(如顶刊发表2篇以上)

1.3.4 团队角色的功能分野

角色 指导对象 核心职能 价值输出
硕士 本科生 技术实施督导(如代码调试指导) 项目执行的中坚力量
博士 硕士生+本科生 研究方向把控(如课题可行性论证) 科研创新的引擎驱动

1.3.5 学术生态的定位差异

  • 硕士
    • 作为科研助理支撑团队运转
    • 职业出口偏向产业技术专家
  • 博士
    • 担任独立PI或课题负责人
    • 承担学术传承与学科建设使命

总结表格:

对比维度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研究目标 聚焦已知领域的知识应用与技术优化
• 改进现有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 遵循成熟研究范式
探索未知领域的原创突破
• 构建新理论框架或颠覆性方法
• 填补学科空白
知识体系 专业核心技术的系统掌握
• 理论工具与实证方法融合
• 课程矩阵学习奠定基础
跨学科知识迁移与理论重构能力
• 创建新型分析框架
• 突破学科边界
研究方法 规范执行预设方案
• 技术路线图实施
• 标准化流程操作(如算法对比实验)
自主设计研究范式
• 实验路径创新
• 方法论原创性开发
思维模式 解题思维
• 在限定条件下优化方案
• 技术可行性论证
出题思维
• 定义科学问题
• 开发验证工具
成果产出 局部改进型创新
• 侧重研究过程完整性(文献综述占30%+)
• 技术指标优化(如精度提升15%)
体系化理论建构
• 完整理论体系创建(如新深度学习框架)
• 国际同行评议考验(顶刊论文2+篇)
团队角色 项目执行中坚力量
• 技术实施督导(代码调试/实验校准)
• 数据采集与基础分析
科研创新引擎驱动
• 研究方向把控(课题可行性论证)
• 跨学科接口协调
指导层级 本科生实践指导
• 实验操作规范培训
• 基础数据分析指导
硕士生学术指导
• 研究设计框架构建
• 论文写作范式传授
学术定位 科研助理角色
• 支撑团队日常运作
• 职业出口:产业技术专家
独立PI预备阶段
• 课题负责人角色
• 承担学科建设使命
培养周期特征 知识应用系统优化者
• 2-3年标准化训练
• 技术执行能力培养
知识生产体系创造者
• 4-6年创新性蜕变
• 理论建构能力塑造
学术贡献度 技术改良型贡献
• 单点问题解决方案
• 团队项目子模块贡献
范式变革型贡献
• 领域新方向开拓
• 团队学术影响力支柱
质量评估标准 过程规范性审查
• 方法复现可靠性
• 技术指标达成度
原创价值评审
• 理论创新显著性
• 学科推动力评估
学术网络参与度 区域性学术活动参与
• 会议墙报展示
• 辅助性论文撰写
国际学术圈层建设
• 大会主题报告
• 期刊审稿/基金评审
能力认证指标 专业技术认证
• 行业资格证书(如PE)
• 技术专利授权
学术影响力指标
• H指数/高被引论文
• 学术奖项获得
失败容忍度 预设路径偏差容忍度低
• 强调方案可重复性
• 风险规避型探索
探索性试错空间大
• 鼓励高风险创新
• 允许理论重构
职业发展路径 垂直技术通道
• 特定领域专家
• 产业研发工程师
多维发展空间
• 学术机构PI
• 智库首席科学家
• 科技企业CTO

系统差异总结

博士与硕士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是知识生产体系的创造者(定义问题+构建方法), 后者是知识应用系统的优化者(解决问题+改进方案)。 这种差异映射到培养周期上,博士需要额外3-5年完成从技术执行者到理论创新者的蜕变,其成果需经受更严苛的学术检验。二者的角色互补构成科研生态系统的完整闭环。

1.4 待遇

1.4.1 一般工资或补助

本研究组内每个成员的工资收入由身份决定。

  • 硕士生博士生工资按照研究生处的规定执行;免学费后,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不低于70000元,硕士研究生每人每年不低于33000元 (2024年9月起执行)。具体可以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研究生处沟通。
  • 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工资主要按照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的规定,额外津贴与本组PI商量决定。
  • 一般研究助理工资的变幅较大,依据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科研助理管理规则;工作属于劳务派遣,长期工作则签署劳动合同,并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工资外的收入与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有关。

保送本研究组的硕士研究生,自动获得12000元奖学金(2023年标准)。

优秀科研助理可获得每年5万元自主科研经费,支持个人科研兴趣。

1.4.2 奖金

每年过年前1-2周,开年底总结会。 每位组员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做一个总结,按照对本组的贡献打分,获得相应的年度奖金。多劳多得,详见2.6

1.4.3 住宿

  • 研究生住宿由西北研究院研究生处安排住宿。
  • 合作研究者、项目聘用和客座研究生住宿由本组PI协助解决。